说明
这是这套课程的“加餐”,本来是“得到”平台的付费音频课程,共23课,分成3个模块,依次是“表征:呈现公司经营活动”、“找钱:融资与管理”和“花钱:投资与分配”,作者说会不定期给加餐。出于洁身自好,这里只分享图文版,想要音频的可以邮件或微信我。
内容
前言
上一讲,我们讲了并购活动中常见的风险是商誉减值。会计准则规定,一旦被收购企业未来的业绩达不到预期,那么就必须对收购时产生的商誉进行减值。但是减值这个事情具体什么时候执行呢?
关于商誉减值时间,2006年的《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》规定“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,至少应当在每年年终进行减值测试。”也就是说,会计准则只规定了每年年末公司需要对商誉进行测试,看看是否出现了减值的可能。但是测试不等于减值操作,而测试这个东西又非常主观,所以是否减值、何时减值、减值多少并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,也就是说,公司是有一定选择权和腾挪空间的。
上一讲我们说过,商誉减值对公司来说不是件好事,会让公司业绩大跳水,利润出现大幅下降甚至亏损。那我问你一个问题,如果你所在的公司需要计提商誉减值损失,你会选择在什么时间点做这件事呢?
你可能会说,那肯定得找公司业绩特别好,利润特别高的那一年进行商誉减值啊!这样才有可能把对公司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。真的是这样吗?
商誉减值的时机选择
事实上,很多公司并不是选择在业绩最好的时候进行商誉减值,反而会选择公司亏损,而且预期在短期内扭亏无望的时候,索性把商誉减值在当年一次性提完。
你可能很纳闷,这样做不是让当年亏得更多了吗?
是的,要的就是这个效果。
因为商誉的价值既然已经出现了损失,那么公司利润是肯定会被它影响的。即使今年不计提减值,对当期利润没影响,但这个问题也逃不掉,后面也得计提减值,那么企业未来的利润就会受影响。既然今年已经亏损了,不如干脆就破罐破摔,索性计提了商誉减值让公司多亏点,这样之后几年就不用受影响,轻装上阵,公司更有可能实现扭亏为盈。
这波操作,在会计中被形象地称为“洗大澡”,也叫巨额注销。简单来说,就是把企业未来两三年内可能发生的亏损,集中在一年内亏掉。损失总额不变,但是可以一次洗干净,然后重头再来。
“洗大澡”的心态其实生活当中也很常见。比如你这个月把工资几乎都花了,女朋友知道肯定会生气。这时,你干脆就把下个月想买的东西提前买了,反正女朋友已经生气了,多买一样没差别。你把想买的东西买好了,下个月就能省下工资,女朋友自然就高兴了。
在财务高手看来,“洗大澡”属于利润操纵的一种方式。会计学者们研究发现:在经营业绩不好时,企业倾向进行正向盈余管理,把利润做高。但是当经营业绩极度不好时,一些公司开始倾向于进行反向盈余管理,也就是“洗大澡”,想办法把利润往巨额亏损的方向操纵。
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是ST类的公司,它们常用“洗大澡”的方式来避免被退市。我国监管规定,连续2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必须戴上ST的帽子,如果再继续亏损一年,就会被取消交易的资格。
在这种情况下,ST的公司为了不被摘牌,就会在出现亏损的那年计提商誉减值,这样给下一年留出空间,尽快扭亏为盈。比如ST安彩2009年净利润是负10。76亿元,当年洗了一次大澡,计提了5。56亿元减值损失,其实这是为2010年盈利做准备,结果2010年它的净利润就变为3260。9万元。ST科龙在2004年和2005年连续亏损,2005年的亏损额高达36。93亿元,创造了国内上市公司年度亏损额之最。当大家都以为这家公司要被摘牌的时候,转眼2006年科龙就以闪电般的速度实现净利润0。42亿元。
所以,“洗大澡”最明显的一个信号就是利润出现“过山车”式的变化,一会儿巨亏,一会儿微利。
很多时候,这个盈利数字并不是因为企业出现亏损后痛定思痛,努力在业务上发力,这不过是会计数字的游戏。
那么,上市公司难道不担心“洗大澡”后的市场反应吗?这不是主动向市场释放负面信号吗?
有意思的是,不少上市公司公布巨额亏损时,它的股票价格不跌反涨。比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2002年第一季度公布500多亿美元巨亏的当天,其股票价格反而略有上升。会计学者黄世忠认为,这可能是由于投资者的非理性决策导致的,人们通常认为“小亏=大亏”而“大亏=黎明前的黑暗”,所以“洗大澡”在投资者眼里反倒成了一个正面信号。
由于外界很难判断一家企业商誉减值的时机,就可能被企业内的管理层利用,提前避亏。比如山东墨龙这家公司,2016年由于商誉减值预计出现巨幅亏损,在2017年2月3日公司对外披露这个消息之前,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大幅精准减持了3750万股。按信息公开当日股票价格下跌8。89%来计算,两人避免直接损失约3825万元。最后,两名当事人当然也因为内幕交易,被证监会于2017年5月下发了行政处罚书。
管理层更换也爱“洗大澡”
企业除了在面临巨亏或者濒临摘牌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“洗大澡”行为,还有一种情况下也特别爱“洗大澡”,那就是在更换高管人员、控股股东或者会计师事务所的时候。
这背后的原因很好理解,那就是为了推卸责任,将巨额亏损归罪于前任。同时,把当年业绩做低,后面业绩高了才能显示自己的能力。
两位日本会计学者,在2011年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。他们发现“洗大澡”最可能发生在管理层变动时期,但是这个锅究竟是由前任来背还是继任者来背,要看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是“友好型”还是“敌意型”。
在“友好型”交接中,前任通常有权任命下一任管理者,所以前任会在其执掌公司的最后一年“洗大澡”,以保证继任者在下一年重新开始,这个现象在日本企业中比较典型。然而,在“敌意型”交接中,新的继任者通常会在上任的第一年给企业“洗大澡”,这样就可以将企业经营不善的责任推给前任,保证自身的声誉不受影响。这种情况在美国和中国企业中比较普遍,尤其是公司里突然空降了一位高管的时候,这种情况就更明显,如果是内部提拔的,则相对好一些。
“洗大澡”的常见方法
商誉减值只是“洗大澡”的一种方法。我国亏损公司“洗大澡”的手法多样,最常见手段包括滥用“八项准备”。
(计提巨额坏账准备;存货跌价准备;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;计提巨额预计负债,在扭亏年度进行追溯调整;大额管理费用或财务费用提前一次性确认;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等。)
归纳起来就是提前确认费用或负债,或者递延确认当期收益以降低本期利润,提高未来经营业绩。
当然,即使公司“洗大澡”的手段再高超,也不是无懈可击的。专业的第三方,比如审计师事务所,在进行审计的时候就可能会发现问题。科龙电器就是个典型案例。科龙2001年巨亏15。56亿元,当时的安达信华强出具了“拒绝表示意见”的审计报告,向市场发送了一个警示信号。
总结
公司面临巨亏,濒临摘牌,或者更换高管人员、控股股东或者会计师事务所的时候,可能会出现巨额注销,也就是“洗大澡”的行为。“洗大澡”属于盈余操作的一种手段,只不过是把利润往巨额亏损的方向操纵。
课后思考
你的工作和生活当中,有“洗大澡”的情况吗?